江南体育app一个末代手机摄影爱好者的回顾 年度征文:本文是「 2023 年度征文:分享你的关键词 」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2000 年,日本夏普公司联合电讯供应商 J-Phone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能拍照的手机,像素只有 11 万。
2023 年初随着疫情结束江南体育app,「ChatGPT」逐渐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当这一整年我们见证 AI 可以轻松实现过去创作者耗费巨大努力才能实现的图像甚至视频,并在短短一年就实现了更离谱的升级飞跃,在这轮番的技术爆炸和迭代下,作为一个手机拍照和 P 图爱好者,确实感觉自己有些无所遁形,或许让我们隐隐焦虑的是,我们就要成为最后的手机拍照爱好者了!
作为一个有可能成为最后一代手摄 + P 图爱好者的人,那么就写一个回顾心得,有三点是我经过多年拍摄想分享给大家的。
最早的知名手机摄影师刘辰说过:摄影师不一定要去多远多著名的景点,只要能把身边的事物拍出不寻常的感觉,观察到别人没注意的细节就够了。
我仍旧是这句话的践行者,大部分摄影师都在往名山大川和大城市跑,我选择在本地日常记录就好。本人不是摄影师江南体育app江南app,也非设计师,我的手机拍照爱好实际上中断了三年时间江南app官网,三年前因为有幸认识手机摄影届调色最强的大佬,相形之下觉得自己手机摄影太没天赋,也正因此失去了手机拍照的信心,于是告别手机拍照三年……直到去年年末入手了 iPhone 14 Pro Max 才重拾了手机拍照这一爱好(4800W 确实激发了我的手机拍照热情),有意思的是,如此长时间的中断并没有让我丧失拍照的基本能力,反而潜移默化地将这三年摄影之外看电影的视觉暗示和对大量的手机摄影作品的阅读融入了我的手机拍照中。
目前我依然在使用 iPhone 14 PM,随着拍摄次数增多,拍摄主题逐渐确定下来,现在我基本拍摄的都是建筑,因为首先拍建筑是我喜欢的,其次建筑是静止固定的,不像人文街拍有那么多不确定因素,一般不会永久性的错过。也不需要顾及拍摄会不会侵犯被摄对象。另外养文街拍的摄影眼习惯其实是很耗费精力的,拍建筑则轻松很多。
但我不爬楼江南体育app,原因之一爬楼偷偷摸摸而我不愿意让自己不舒服,宁可牺牲好风景也不爬。另外一个原因是我所在的二线城市没有像一线城市那么多的大量打卡机位,好看的大场景并不多江南体育app,即便打卡机位也不是很好看,所以我更多地转向去记录小场景。我平时没有养成随时拍照的习惯,加上手机容量不大,不会看见什么都拍,都是感觉有必要才停下来拍。整体来说我也不咋会拍,半吊子,但是热情还是有的。
之所以我们喜欢拍和看大山大河大城市摩天大楼,是因为它们与我们日常面对的生活场景不同,摄影师有意制造陌生感来吸引注意力。但考虑到如今在陌生感的塑造上,无论你去到哪里拍照恐怕都比不上 AI 的一点锋芒,所以就更没必要只为了拍照去远行了。
关于拍的主题,连南昌人都很难将 南昌 和 手机建筑拍摄 联系起来,但我为什么偏偏要拍呢?我一直拍建筑主题并不是因为我执着,而是我实在太喜欢拍建筑了,而往往在这样缺乏曝光度的城市拍摄一张好手机照片其实拥有更大的创作空间,于是就有了这些关于南昌的手机照片。
对于多数人来说,打卡点拍打卡照舟车劳顿、风吹日晒、加上像我这样社恐的心理压力江南体育app,只为复制一张外地无数人拍过的一摸一样的打卡照意义不大。本来就是玩手机摄影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学生和中等收入人群,跑各个城市的打卡点经济上也不实际。
而在一条你经常路过的街反复拍摄,不仅成本很低江南app官网,而且可以捕捉到每天不同的时间的光线和天气,最终可以得出一个最佳瞬间的照片。
但在本地拍照就简单了吗?将自己平日生活的地方拍出特别的感觉,特别是二三线城市,本身难度系数就比去大城市打卡点拍更大江南体育app,更挑战你的观察力和审美。不过,将不去远行省下的精力留给拍摄和探索自己生活的城市不也挺好吗。
想要进步,首先最好是对自己诚实,具体就体现在对自己的喜好诚实,不迎合高级品味、不刻意追求本质,基于自己的爱好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如果你喜欢高雅那么尽管尝试,但如果你喜欢的恰好流行,那么好吧,就行流行之事。
同样是不迎合高级品味,在手机摄影诞生之初几乎是清一色的所谓极简作品,我当时从内心深处并不喜欢,一些纯色的背景,强烈的对比,层次较少的剪影……把画面简化后,画面的重心向主体聚集,的确容易让人印象深刻江南app官网,上传 Instagram 也会让相册显得更有逼格,不过,这样真的就是极简了吗?
苹果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的那句实际上也可以解释摄影:「真正的简约并不是删繁就简,而是在纷乱中建立秩序。」于是我开始重新审视什么是摄影的简约:首先你必须拥抱复杂。
初学者为了吸引注意会讨巧地拍摄极简的图像,而人们常常会将「极简」误解成「简单」,被一些作品的表象引诱,好像拍一些背景简单元素单调的画面就是极简作品!但并不是,因为那样的照片有时太容易获得了,同时没有什么内在逻辑,实际情况更可能是,我们离极简的境界还很远,最终摄影师又会开始怀疑自己拍的东西有多少价值,渐渐重新回归到对复杂现实的探索中来。没有从混乱中归纳建立秩序的过程,一上来就简化,就只有空洞和单薄,无意义的色块。
我平时拍摄的画面基本不刻意追求简洁,力求有构图和画面元素的内在秩序就行,如果你发现主页太繁杂不美观,那么为了实现主页的好看,会反向磨炼你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能力。
正如我所预料的,现在已经很少有纯粹以极简为风格的手机摄影师,他们转向更多地记录复杂多变的环境。
曾经有位摄影师说过,只有熟悉了剑法才能做到手中无剑,当你可以驾驭各种复杂的元素,并能够在「纷乱中建立秩序」的时候,你才可能真正开始极简之路。
《摄影,手机就够了》这本书里以「眼见为实」作为照片真实的样本,就是我们常说的肉眼所见,然后把后期大致分为四个类别:1. 还原线. 掩盖线. 重塑真实。
相比人眼的宽容度和纯净度,手机的成像很难还原肉眼所见,大部分手机在白天光照不充足的环境下拍摄的画面要灰、平一些,还有白平衡不准的问题,所以即使是还原真实我们也需要后期。所谓原图党是很过时的,现在持这样观点的人已经非常少了。
「照片只需还原现实」的观点大概大量出现在手机摄影诞生之初最早一批后期(滤镜)App 出现的时候,那时候可供调整的参数不多,基本只有滤镜,加上后期意识风格化审美的落后,原图党里的「进步人士」依然保守地认为后期只做到还原真实的肉眼质感就够了,比现实高的饱和度和一些风格化滤镜甚至被普遍视为「造假」。
经过最初的「一边倒」的反对风格化后期到后来势均力敌,再到现在所有手机摄影大佬都拥抱了风格化后期,这是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特别是在计算摄影盛行的当下,后期从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就已经存在了。
掩盖真实就像 Retouch app 以及最近 OPPO 推出的 AIGC 擦除功能,这样的 P 图要是放在十年前应该属于大逆不道。
到了「重塑现实」这里有个分水岭,在国内的手机摄影圈乃至摄影圈 几乎见不到多少真正重塑现实的创作者,虽然已经没有几个「原图党」还在声称「后期太假」,但那些保守的「原图党」幽灵仍在影响着创作环境,比如有人借「不是摄影」完全否定P图的价值江南app官网,国内甚至也极少有给手机超现实作品提供舞台的赛事或赛道分类。
多年前写过一篇手机拍照的文,那时候我还在讲如何避免陷入模仿并确立风格,但是如今 AI 的到来似乎让我需要重新整理我的提问:我们作为摄影 + P 图爱好者还有多少优势?!还有优势吗?!
熟悉我的都知道,比起拍照,我更喜欢将照片做成电影海报式的内容,这就到了「重塑现实」的范畴了。然而在生成式 AI 出现后,我已经很少作图了。
回到文章开头,手机摄影诞生的时间其实也没有多长,但或许现在已是它最后的辉煌,甚至那些低端摄影从业者的位置也岌岌可危,你可能会说AI都是假的,摄影的优势是记录真实!假设不作任何暗示,给一位躲在深山十多年的摄影师第一次展示现在 AI 生成的图像,他会如何评价这样的「照片」呢?当人无法分辨真假的时候,无法界定、分割同一个画面中混淆的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时候,在已知真假这个前提都不存在的时候,你如何判断图像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呢?
去年我用手机记录了我所在的城市,做了一些超现实的海报,这或许是我作为一个末代手摄 + P 图爱好者最后的一舞,面对 AI 的崛起,作为一个刚刚入门手机拍照爱好者 刚获得一点成就感 却又再次陷入沉思。许多人都开始批判 AI,除了重塑照片里的现实,我们是否能重塑照片之外我们身处的这个现实呢?我们是否应该压制技术的发展只因为它危险又激进,然后回到过去呢?
在我看来,人类面对 AI 的一切不适都源于一个问题:自卑,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于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往往却不在于解决问题,这种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所以我们否定现实不愿面对,因此大部分人都缺乏有效的补偿动作。正如多年前人们反对将手机拍照摄影全民化视为一种摄影一样江南app官网,正如人们愿意接受手机摄影之后却又反对后期和滤镜,正如 AI 如今让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无处遁形……每一次都是我们直面自卑的时刻,奇怪的是作为一个极度崇拜技术和效率的社会,我们反过来都被这种思维所带来的恐惧所征服。只不过这一次,技术彻底的羞辱了我们,对技术的崇拜正在贬低我们之所以为人的价值。
回到过去当然是无效的「补偿动作」,蔑视这一技术也可能陷入被动,拥抱技术甚至不是一种选择,我们必须向前看,因为没有人可以阻止历史向前。那么,拥抱技术之后,在它面前卑微软弱的一介肉身,还有有效的「补偿动作」吗?这一章不像前两章我所笃定的价值,面对强大的 AI,我一时也没有什么现成的答案……
不过我虽然减少了 P 图,也充满迷茫,但平时依然没有完全放弃去尝试挑战一下 AI,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黑暗中的创作之路,尽可能的多试错、碰撞、探索,即便是在 AI 掌心的一个筋斗,也能激励我们。
2020 年的诺贝尔获得者罗杰·彭罗斯在 1989 年提出一个理论,因为我们今天所有的常规计算机都是 2 进制的,所有的指令都是数字 0 和 1 编写的,如果我们的大脑类似于一台量子计算机,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不需要先算 0 或 1,而是多个任务同时进行江南app,因此机器不具备量子纠缠态网络,人工智能是永远不可能产生灵魂的江南app官网。在 AI 时代,或许照片背后的故事和它所承载的情感和人以及由它而生的一个突如其来的莫名直觉会变得比照片本身更重要吧江南app,AI 将创作者驱赶到存在的危机边缘,由此得以激发出直觉和做梦的潜能,开垦出新的花园。这是能将你的创作区别于机器的地方。
「手机断断续续拍了十个月,而我并没有对摄影有多少了解,一切看似那么简单又那么复杂,直觉是那么尖锐而又脆弱,才华本身并不真的存在,直到它变成抑郁的附属品,成为我们身体里的血液,变成我们的谈吐、我们的语气,难以名状和我们孤独的灵魂不可离分,才会出现一个罕见的时刻,一个决定我们本质的瞬间从万千光影里浮现,而后脱颖而出。」————— 一次获奖时的感言
就像我三年前说的,坚持并不是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我也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所以我放弃了三年的手机拍照时光,去做一些不同的尝试,谁知三年后我又开始手机拍照了,感觉熟悉而陌生,就像疫情之后一切回到正轨,就像人工智能这个词被赋予了全新含义,似乎有些东西又永远回不去,同样「熟悉而陌生」。面对世间无常,当下又是新起点。